多讀書/ 自我成長 ▎Think Again《逆思維》

by 多多Do

關於《逆思維》這本書

逆思維》是一種「重新思考」的能力,它能改變我們的價值觀,讓我們能夠對這個世界充滿更多的好奇

我們常常會偏好維持舊的觀點,抗拒接受新的觀點,因為在熟悉的世界中,會讓我們感覺比較輕鬆,這就是所謂的「認知惰性」。但在現今科技不斷推陳出新、資訊變化瞬息萬變的社會,能夠擁有「再思考」、「再學習」的能力,其實遠比一個人是否擁有高智力(思考及學習的能力),顯得更加重要。

逆思維》這一本書,共分為四大篇章,包括透過「個人」、「人際」、「集體」三大面向來探討「重新思考」的重要性。

《逆思維》讀後心得

改變,不是大刀闊斧砍掉所有,而是延續原有的願景

通常人們會習慣抗拒改變,但當改變的願景包含了延續原有的願景,就會比較讓人容易接受。

作者以蘋果的工程師團隊,說服賈伯斯同意把「手機」功能加到當時最熱賣的iPod上為例子。團隊向賈伯斯表示,這樣的概念不代表扼殺iPod,因為蘋果的DNA仍然會被保存、不斷延續.這種不侷限當時iPod已是最暢銷產品而拒絕守舊,而是不斷透過「重新思考」的方式,創造出更多更不一樣的新產品,也讓蘋果成功推出後來引領市場潮流的「智慧型手機」。

相反地,「黑莓機」本來曾是引領市場的發明,但因為創辦人覺得大眾喜歡黑莓機,就是因為喜歡在手機上敲擊鍵盤的感覺、並抗拒為黑莓機添加網際瀏覽器功能。因為沒有辦法換位思考,因而錯失了跟上智慧手機潮流的良機。

「自信」與「謙遜」,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思考

「自信的謙遜」是可以透過學習而得來的,同時擁有「自信」、「謙遜」不僅可以幫助開啟重新思考的思維,也可以增進思考的品質。

作者舉出了幾個例證分類,說明過與不及的自信,都可能成為我們思考上的阻礙:

  • 紙上談兵症候群我們可能只是個初學者而已,但我們卻自信地以為自己比專業的人士還要知道的更多。特別是在我們從新手變成業餘人士的時候,常會顯得過度自信。
    • 達克效應:當我們缺乏能力的時候,反而會呈現過度的自信。
    • 新手的錯誤假設:當我們獲得經驗的同時,可能會對自己的快速進步感到非常的驕傲,因為少了「謙虛」,讓我們對自己產生了「過度的自信」的錯誤認知,以為自己對於一切都非常的了解。
  • 冒牌貨症候群:和「紙上談兵症候群」恰恰相反,「冒牌貨症候群」指的是我們擁有的能力勝過了我們的信心,也就是自信心不足。

當成年人發現自己所理解的事情其實沒有那麼多的時候,他們通常會願意花更多的時間去找資料去佐證他們的觀點,這樣會讓自己的知識能夠提高更有效率且有品質的提升。

「自負令我們對自己的缺點視而不見。謙遜是反射鏡片,幫助我們把缺點看得更清楚。自信的謙遜是矯正鏡片,讓我們能克服那些缺點。」

「異議網絡」= 幫助我們重新思考的支持網絡

如果我們只懂得找關注「追求社會和諧」的親和力高的人在一個團隊中,可能會因為親和力高的人著重的是盡可能避免任務衝突,以至於我們不能獲得很好的結果。

「異議網絡」是由一群考慮最周全、不尋求他人認同的批評者所組成的團體,他們提出批評是因為他們在意,才會有「異議」,這也就是所謂的「嚴厲的愛」,也才能真正讓我們「重新思考」。在交換意見的過程中,雖然可能會引發爭議,但卻也可能讓過程充滿趣味,

但我們也要注意「任務衝突」常常很容易演變成「人際衝突」。如果我們能夠把爭執視為是一種討論,包容不同的意見,甚至進而改變自己的心意,這樣反而更可讓其他人願意跟我們分享更多的資訊。

「這一場出色的爭論中,我們的對手不是陪襯物,而是螺旋槳。在兩具相同的螺旋槳朝不同方向旋轉之餘,我們的思考不會困在地面上,它會起飛。」

爭論是「一隻能朝四面八方跳的舞」,而不是一場只能進或退的戰爭

怎樣才能成功說服別人重新思考他們的看法呢?

我們很容易採用敵對的方式去說服和我們立場相反的人。但這種過於主張自己的觀點,忽略對方內心的想法,往往會容易讓對方產生抗拒。

要能夠說服別人重新思考,不只是提出一個好的論點,更重要的是要能夠證實我們擁有正確的動機去這麼作,也就是說應該要採取一種加強「合作」的方式,說服他人重新思考。

作者用了人類辯論家哈里許跟電腦黛博拉的辯論比賽為例,他提出哈里許進行辯論時,並不會像多數人一樣,找出對方最薄弱的論點進行攻擊(「稻草人」),相反地,哈里許會考慮對方最有利的論點(「鋼鐵人」),並藉由讓自己跟對手的觀點能夠產生連結,找出共同點。好比說在哈里許跟黛博拉辯論「幼兒園該不該得到補助」的辯題上,哈里許也跟黛博拉一樣贊同需要得到補助,只是補助的方式不見的一定是要用在幼兒園。

假如你把跟對方的爭論看成戰爭,你能做的不是進攻就是撤退。但是假如你把它當作是一隻舞,你可能就有別的選擇,你可以往側邊跨步讓開。也就是說不要用自己的想法去攻擊對方,而是要問對方如何才能夠接受我們的觀點。

不要因為刻板印象,而拒絕跟立場不同的人相處

「敵對心態」是一種「刻板印象」,很容易存在於那些被我們認為是在和自己爭資源,或威脅我們認同感的人身上。當我們碰見一位打破我們刻板印象的團隊成員時,我們會更傾向於叫他歸類成那個團體成員中的特例「例外」,而不是重新思考我們的刻板印象。

作者以一位孤軍奮戰,想打破白人對黑人種族歧視的故事為例。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名叫「達利」的黑人,達利有一位白人3k黨朋友,堅稱黑人都是危險的暴力份子,那些還沒展現出來危險性的黑人,只是因為他們體內的暴力基因還潛伏著沒有發作,但當達利問朋友三個連環黑人殺人魔的名字時,對方卻舉不出來;相反地,達利自己卻可以馬上說出三個白人連環殺人犯者,達利因此對這位白人朋友說,朋友內心的白人連環殺人魔基因還沒展現,也只是因為還潛藏著。這一番對話引起達利的白人朋友對自己一直堅信的想法起了讓對方懷疑、進而重新思考的效果。

作者更指出我們不該忘了「對話的力量」,不要因為自己的刻板印象,而拒絕和那些跟我們立場不同的人相處。許多時候,透過對話的方式,可以幫助我們真正了解與自己不同立場人的想法,也能幫助我們變位思考。

「開放式問句」的「動機式晤談」,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理解讓對方改變的動機

當人們不願意或抗拒建議,不是因為他們不贊同,而是他們抗拒那種別人幫他決定、控制他想法的壓力。而「動機式晤談」是讓我們秉持謙虛與開放的態度,利用「開放式問句」,了解、找出可能會願意讓對方改變的動機。

「聆聽對談」是對現況做評論,而「改變對談」則是找到對話中的需求、願望。一個好的聆聽者,是透過開放式的討論,幫助對方重新思考自己。而聆聽的力量,不僅是在於給予人們空間去反思他們的觀點,還有展現尊重跟表達關切。

小結

在《逆思維》這本書中,作者舉了許多實例來說明「逆思考」的重要性與影響力。擁有「重新思考」的能力,不僅可以讓我們自己變得更成熟,也能幫忙自己在與人相處,甚至是為整個社會帶來更多助益。

這本書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在書中最末提到的:「在人生當中,我們能做的就是計劃接下來的一到兩年之內,我們想要學些什麼並且貢獻些什麼,接下來就是對可能發生的事情保持開放的態度。

「替你的人生寫下計畫「就像是在起霧的夜晚開車。你只能看到車頭燈照亮的距離,不過你可以這樣開完整段路途。」」

這跟在華人社會中,我們總是從小被教導,需要制定好所謂的「目標」,並一步步「按部就班」朝目標前進的概念完全不同。作者鼓勵大家不該受限於過去固有的形象、目標,而不懂得變通,因為「身分認同是一種開放式系統,我們的生活也是」,我們要能對每天做的事情提出質疑,這樣才有辦法透過好奇心去重新想像未來。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