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 遊記 ▎ 馬山、民俗文化村、《軍中樂園》、沙美老街- 金沙鎮

by 多多Do

軍中風情

馬山觀測所、馬山播音站

金沙鎮的「馬山是廈門與金門廈兩岸之間最靠近的據點,在過去是觀測對岸海上活動的重要軍事要塞,故有「天下第一哨」之稱。

由於馬山昔日獨特的地理位置,現在馬山最為有名的觀光景點,正是戰時扮演重要特殊軍事角色的「馬山觀測所」、「馬山播音站」。

馬山觀測所

馬山觀測所」,與中國的廈門距離僅約2公里,為戰時絕佳的觀測地點。進入觀測所大門後,會先通過一段戰備坑道;在觀測所內,僅用肉眼就可以見到對岸的島嶼,然而為了讓造訪的民眾也能體驗戰時的情景,觀測所內仍保有望遠鏡,供遊客瞭望對岸的中國島嶼。

 地址:金沙鎮官澳東北角/  營業時間:每日8:30-17:00

馬山播音站

馬山觀測所路旁的「馬山播音站」,與古寧頭北山播音站相同,是戰時心戰喊話的第一線,俗稱「喊話站」。

已故歌星鄧麗君,也曾二度於馬山播音站向對岸廣播。隨著時代的變遷,心戰喊話現在已經沒有必要,只偶爾會播放流行音樂及閩南語歌曲。

 地址:金沙鎮官澳東北角/  營業時間:每日8:30-17:00

獅山砲陣地

獅山砲陣地」位在山后民俗文化村後面的獅山,坑道全長508公尺,平均高度達4.6公尺、寬3.6公尺,相當寬敞,是現存唯一的坑道式榴彈砲陣地,又名「震東坑道」,有「威震金東」的意涵。

坑道現已轉化旅遊觀光使用,開放遊客參觀內部戰備室、庫房、砲彈室、砲堡;牆面上刻有精神喊話與軍訓標語,保存了完整的陣地設施。此外,砲陣地每天上、下午都有砲操演練的表演,可惜我們到時剛結束一場,無緣觀賞。

 地址:金沙鎮獅山砲陣地/  營業時間:每日8:00-17:30

船型堡(E037據點)

船型堡」為一凸出於沙灘上的狹長型據點;船型堡高三層,底層左右兩側設置多處機槍射口、中層有57戰防砲堡、頂端則有對空水泥機槍座。地下有坑道連接左右側伏地堡,因碉堡外觀宛如一艘戰艦而得名,又被稱作「湖山堡」。

船型堡的船首面向岸上,呈現「大船上岸」的有趣景象,是一座具有欺敵作用的碉堡;主要湧來作為控灘、防守之依據,配合海灣兩側鄰近據點形成交叉火網。

 地址:金沙鎮楓香林往山后民俗文化村的岔路/  營業時間:每日8:30-17:00

陽翟老街(電影《軍中樂園》拍攝地)

金沙鎮的「陽翟老街」,過去為金東師駐紮的軍事重鎮,亦是當時軍人娛樂消費的去處。當年繁榮的商店街上,有電影院、撞球室、澡堂、理髮廳等,但隨著軍隊撤軍,陽翟老街逐漸沒落。

後來電影《軍中樂園》在此拍攝,融合了金門人文與戰地元素,復刻金門60年代歷史場景,完成一幕歷史記憶。電影拍攝結束後,相關場景也被保留下來,讓遊客能一同穿越時光隧道,體會金門過去的場域風貌,也成為時下年輕人最夯的打卡熱點。

 地址:金沙鎮金沙鎮陽翟村/  營業時間:全天

金東電影院

1950年,當時的台北市議會議長張祥傳先生,捐款興建「金東電影院」,提供軍人休憩遊樂場所。那時上映的電影場場爆滿,連帶也讓陽翟街區顯得熱鬧非凡。經過數十年,金東電影院在整修後仍然保留50年代的氣息,替往日盛況留下鮮明記憶。

 地址:金沙鎮金沙鎮陽翟村/  營業時間:全天

文化、古蹟行旅在金沙

山后民俗文化村

山后民俗文化村」,創建於清光緒二年(1876年),係清末僑居日本神戶之王國珍及王國祥等二代人經商致富後,造福鄉里集資所建之僑鄉聚落,歷時25年完工(1900年),採閩南傳統二落式建築,共有住宅16戶、宗祠(王氏宗祠)及學堂(海珠堂),在用料與施工上都極為講究;每間房舍正脊尾端成曲線向上揚起的「燕尾翹脊」,為晚清時期金門最著名的傳統建築群。

 地址:金沙鎮山后民俗文化村/  營業時間:每日8:00-17:00

大夫第

大門上方懸「大夫第」匾,是王敬祥的故居,現為吉慶館展示。

王氏宗祠

王氏宗祠」是傳說中山后的「龍穴」所在,「龍頭」據聞是在祠堂右前牆角出土(站在廟埕,面對宗祠左前方屋角處),「龍尾」則在右後方偏室中翹起。

珠海堂

海珠堂」為王氏父子基於「回饋家鄉,安定故里」的信念,回金門號召族人,闢建故居、祖厝,時所建成的「三落私塾」。

隘門群

建築群整體格局採用梳式布局法,具有調節氣溫、防禦作用,藉由四周隘門作為防禦,形成嚴密自衛空間,以防盜匪侵襲;同時也是營造法則的最佳典範,擴建時能夠向四方作延伸擴建。

碧山聚落

睿友學校

睿友學校」建於1934年,佔地20公畝,為仿巴洛克風格的建築形式,是碧山當地陳睿友先生赴新加坡發展發跡後,為造福鄉里,委託同宗陳德幸先生興建,並招募周邊聚落子弟免費就學。

該處現由碧山東店社區營造協會經營,規劃為藝文展示空間,可惜我們造訪時,睿友學校並未對外開放,所以也沒機會入內參觀。

 地址:金沙鎮三山村碧山1號/  營業時間:24小時

陳德幸洋樓

陳德幸洋樓」位在碧山聚落入口處,建於1926年。屋主是陳德幸先生,其為睿友學校出資人-陳睿友的堂弟,同時也是受陳睿友子孫委託籌建睿友學校的人。

陳德幸洋樓是金門早期的洋樓建築代表,正面刻有「老鼠、金魚和芭蕉」,老鼠、金魚有「子孫滿堂」的含意;芭蕉則是閩南語音「招」,代表「招子招財」,可惜現在外觀上已頹敗。

 地址:金沙鎮三山村碧山1號/  營業時間:24小時

沙美商圈

沙美老街(金門版摩洛哥)

金沙鎮信義路周圍的「沙美老街」,為金門最早形成的市街之一,舊稱「八卦街」,這裡曾是金門最熱鬧的地方,為當時駐島軍人採買生活用品、看電影的去處。

沙美老街因為留有一片由舊有老屋改塗裝而成的黃色頹屋,又有「金門版摩洛哥」之稱,是近年來IG熱門打卡景點,讓造訪的遊客宛如置身中東沙漠,充滿神祕異國風情。

 地址:金沙鎮信義路周圍/  營業時間:24小時

金沙戲院

金沙戲院」位於沙美商圈之核心區,建於民國52年,為戰時軍民娛樂生活、帶動地方繁榮的特殊地標建築。「金沙戲院」曾是沙美地區經濟龍頭,民國76年戲院歇業後,整個區域也慢慢沒落。如今戲院已經正式登記為歷史建築,未來也將以新舊文化並存方式,進行保存與開發。

戲院的正立面山牆由「五個彎弧」組成,中央有國徽,構造特別。目前戲院仍保有一樓保有售票室,二樓播映室;且為符合戰地需求,戲院也設有室外梯及、防空洞,相當具有特殊的歷史性。

 地址:金沙鎮復興街與中興街交會/  營業時間:24小時

西園鹽場地方文化館

金門的鹽場,始設於元朝大德元年(西元1297年)。初期浯洲(今金門)場轄十埕,埕分上下,上埕為永安、官鎮、田墩、沙尾、浦頭;下埕為斗門、南垵、保林、東沙、烈嶼;除了保林埕、東沙埕、烈嶼埕外,其餘七埕都在金門的東北角。而現今的「西園鹽場」,就是昔日的「永安埕」,也是金門目前僅存的鹽場遺址。

清雍正二年(1724年),浯洲鹽務辦事處從東埔遷至現址,已有近300年歷史。「西園鹽場文化館」,則是在保存舊有文化的概念下,對西園鹽場舊建築群閒置空間再整,使其再現歷史生命力。

重新整建的西園鹽場文化館,現做為鹽務的展示廳。門楣上方,題字「叺(以)場作家」,「叺」為「以」的變體異字;展示館的正廳對聯:「浯洲場年過柒百,金門鹽史逾仟壹」,表述了金門鹽史及鹽場的歷史悠久。

 地址:金沙鎮西園里西園1號/  營業時間:每週二到日9:00-17:00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