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讀書/ 自我成長 ▎洞悉事物本質的《底層邏輯》

by 多多Do

會對《底層邏輯》這一本書有興趣,是因為它是近期圖書館「熱門館藏」排行榜中的一員,等預約書也是等了好一陣子才終於排到借閱。

關於《底層邏輯》這本書

為什麼我們需要知道「底層邏輯」?因為「底層邏輯」可以幫助我們思考事物真正的本質,讓我們不論是在工作上、與人相處、建立人脈時都能更加得心應手。

我很喜歡這本書在序言中所提到的:「授人以魚」跟「授人以漁」是不一樣的概念,前者只是所謂的「方法論」,但倘若外在環境一旦出現了變化,所謂的方法論可能就不適用在新環境上;但後者是教你怎麼釣魚,也就是所謂的「底層邏輯」,是事物運作的基本道理,擁有思考事物本質的能力,就更能「以不變應萬變」。

底層邏輯》這一本書,一共將「底層邏輯」分為五大面向探討,分別是:(1)是非對錯、(2)思考問題、(3)個體進化、(4)理解他人、(5)社會協作的底層邏輯。全面性的「由小至大」,探討從不同層面的「底層邏輯」。

《底層邏輯》讀後心得

所謂的「是非對錯」,是要看從什麼角度觀分析?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三種不同的「對錯觀」:法學家(證據確鑿)、商人(個體利益最大化)、經濟學家(社會總成本)。要判斷事情的對錯,就要看是從哪一個面向進行檢討,而誰的損失比較大。

其實,如果只單純討論「人性」的話,它其實只涉及「生存」跟「繁衍」,但人是群居動物,會受到所謂「道德」,也就是一種約定群體的約定俗成的規範。道德有很多種不同形式,所謂的「法律」,其實只是為了社會規範的道德,「換了一條最低的底線」而已。

書中讓我印象很深的一段講述,是作者提到「感恩」其實也是「道德」的一種,因為「感恩」的本質是一種「預付費用制度」,「你先幫我,未來我將幫你」。

黃金三問:Why?What? How?

「黃金三問(why, what, how)」在溝通上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溝通時候一定要先搞清楚對方問的是什麼,而自己所表達的又是什麼,很多時候我們在溝通上雞同鴨講,是因為我們混淆了what, why, how的問題。只有當自己表達的和對方想問的問題是相匹配的時候,溝通才是有效的。

「為什麼(why)」,是黃金三問(why, what, how)當中,最強大的一個,因為「為什麼(why)+觀點」的提問方式,會讓「被詢問方」很容易先入為主的將重點放在「提問方」所提出「被提問的觀點上,找合理的原因」,而忽略了問題本身真正的觀點(why)

「知行合一」,講的是需要知道what,也要知道能提供動力的why,以及做事的方法(how)。

改變制度、流程的是「管理」,而改變系統、模型的是「治理」

「普通和優秀的差距,在於解決問題的方式不同。普通人只能看到事物的現象,而優秀的人總能透過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

碰到問題時,我們總是習慣性想要藉由別人成功的經驗來解決問題,但這樣卻不一定能成功解決眼前的困境。在碰到問題時,與其尋求別人的經驗,不如自己試著透過「假設-驗證-結論-調整」的方式,從事實的角度出發,不被任何人(包括自己)的利益、立場左右,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普通的人改變「結果(制度)」,優秀的人會改變「原因(流程)」,而頂級優秀的人改變的則是「模型(系統規則)」。解決問題有很多種方式,但最有效的一定是運用「洞察力」改變整個系統。

  • 「制度」:是「規定」,重視的是結果
  • 「流程」:做一件事的「過程」,關注的是過程
  • 「系統」:各個「變數之間的相互關聯」,關注的是各要素之間的關係

「順勢而為」是成功的關鍵

「你首先選擇行業,然後選擇公司,否則你就是在鐵達尼號的頭等艙,再豪華也終將沈淪。」

成功的因素,最重要的是要能夠「順勢而為」,其次才是其他的影響因素:

  1. 時代(千位數):順應時代的人,才能獲得巨大的成功
  2. 戰略(百位數):戰略選對了,才能對沖機率
  3. 治理(十位數):公司管理層的結構設計要對,才能成功
  4. 管理(個位數):找對人、充分進行團隊溝通、運用對的管理方式,才能提高成功機率

讓自己強大,才能得到別人的敬畏

你要比別人強1000倍,而不是只強10倍。

當你只比別人強一點,對方很容易可以嫉妒你並詆毀你,但如果你強大到連別人嫉妒都沒有辦法,那他們會敬畏你。

不是每個人都配做你的對手,不要浪費時間在不值得的人身上,或是一直抱怨生活周遭都是爛人。當你讓自己發生改變,你會發現周遭的人都是好人,因為自己漲價了,配得起更好的圈子。

和諧運作、激發更多創造力的關鍵,在於相信「人性本善」

「你要相信人性的善,人不是靠激勵做事的,人自身就有成長的動力。一個人覺得安全了,不用為錢發愁了,他反而會去做一些真正有價值的事情。」

「儒家」講求「道德(文化)」管理;「法家」重視的是「規則(kpi)」管理。

作者指出,Netflix「我們只招成年人」的聘用原則,正是最好的例子,足以證明優秀人才其實不用kpi管理,自身也能夠有很強的驅動力,主動去解決問題,而不會像小孩子ㄧ樣只會不成熟的發脾氣,宣洩情緒。

小結

底層邏輯》每篇文章的內文長度並不長,空閒時停下來隨意翻翻,也可以沒有壓力的很快翻完這本書。

書中講的很多東西也不算是新觀念,但誠如作者劉潤自己在書中提到的:「洞察本質的人,都是打比方高手」,這本書讓人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就是作者總能將一些抽象的概念、道理,利用非常簡單易懂的例子做比喻和進一步闡述。

打比方的能力其實就是一個人能夠洞察事物本質的能力。因為只有清楚的了解(1)複雜事物(2)熟悉事物的本質,才能準確地連結兩者,做出精闢的比喻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