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野古道】中邊路巡禮(五):大雲取越→那智山→大門坂→補陀洛山寺→那智駅
previous post
目錄
Toggle中邊路巡禮(五):紀錄〔大雲取越→那智山→大門坂→補陀洛山寺→那智駅〕徒步過程,平實地記載所見所聞的大小事。
今天行程,參考田邊市熊野觀光局的旅遊地圖《熊野古道めぐり地図帳 中边路》:
■大雲取越(小口〜熊野那智大社)
■熊野那智大社〜那智駅
(圖片來源:田邊市熊野觀光旅遊局《熊野古道めぐり地図帳 中边路》)
相較於昨天「小雲取越」平緩坡路況,今天「大雲取越」會是體力的挑戰與意志力的考驗。從小口標高65米開始,一路攀升至越前峠(877米),再到舟見峠(883米)最高點,然後下降到熊野那智大社(500米),全程14.5km;再加上,那智山朝聖三寺社。接著,馬不停蹄地,經大門坂,持續走到「補陀洛山寺」,路程6.5km。我們不是健腳者,所以估計今天至少得花12小時。
0700小口自然之家(0.2km;15分)→0715大雲取登山口(0.8km;25分)→0740圓座石(1.4km;39分)→0819楠之久保旅籠跡(2.4km;85分)→0944越前峠(1.1km;32分)→1016石倉峠(0.6km;14分)→1030-1056地藏茶屋跡(1.3km;52分)→1122林道合流(0.4km;12分)→1134林道交叉(0.8km;26分)→1200色川辻(1.1km;30分)→1230舟見茶屋跡(1.8km;54分)→1324登立茶屋跡(1.4km;30分)→1354-1416那智高原公園(1.2km;42分)→1436那智山青岸渡寺〔說明〕
1613瀧前巴士停/那智瀑布鳥居(0.2km;7分)→1620那智瀑布(0.8km;20分)→1640熊野那智大社(1.4km;6分)→1646那智山停車場(2.4km;21分)→1707多富氣王子跡(1.1km;17分)→1724大門坂入口(0.6km;22分)→1746市野々王子跡(1.3km;63分)→1849補陀洛山寺(0.4km;19分)→1908那智駅
「小口自然之家」早餐,06:00就開始了,這在「熊野古道」中極少有的。採用自助餐模式,雖然部分料理是冷藏的,但是也有現做的,供朝聖者自行選取。
07:00,從「小口自然之家」啟程,(如照片)沿著廢棄的橋上走。
經過小口郵局和南方商店,時間還早尚未開業。
「大雲取越」全程14.5km,每隔500米一根道標。「大雲取越」第一根道標#29,就在登山口附近的兩個橋頭處,其他28根道標則於山道中。
07:15,從「大雲取越」登山口出發,展開最具挑戰性的一天路程。
中邊路押印帳「#38小口(大雲取登山口)押印所」,就在「熊野道」石碑右側、「民宿百福」招牌上面。
登山口出發18分鐘後,道標#28(山道中第一根道標)。
剛開始不久,陡上石階。
07:40,到了「圓座石」。失焦!大石頭居然沒上鏡頭,或許當時「見錢眼開」了(笑!),也可能雜草叢生讓人無法辨識(藉口!)。
「圓座石」,傳說熊野三山神明聚會、喝茶、聊天的地方。石頭上刻有梵文,右阿彌陀佛(本宮)、中央藥師佛(新宮)、左觀音佛(那智),表現熊野三山 (本宮大社、速玉大社、那智大社) 本地佛,製作年代與背景不詳。
靠近道碑#27,地藏菩薩和歌碑。
08:04,一座涼亭,可以休息的地方。涼亭旁,一座歌碑。路標:那智山12.4km,小口2.1km。
道碑#25
「大雲取」部分路段,滿是綠綠青苔蘚的石頭,路面潮濕或下雨容易滑跌。
08:19,到達「楠之久保旅籠跡」。路標:那智山12.2km,小口2.3km。
「楠之久保旅籠跡」,承載古時候朝聖者無數足跡的遺址。據說這裡在江戶時代有十多家旅籠一字排開,大正時代「有豆腐、お風呂(洗澡)」宣傳文句歡迎旅人的旅籠,可以感受到過去繁榮的景象。
道碑#24前後,先後遇到兩尊大小地藏菩薩,保佑朝聖者安全。
道碑#24與#23之間的歌碑
走在古道上,難得碰上其他朝聖者,道標#23。
09:00,來到「胴切坂」。
路標「胴切坂」看板,實際在道標#23與#22之間看到,此與官方地圖標示在道標#22與#21不同,不知其原因何在?
(按照地圖的表示:道標#23~#21均屬於「胴切坂」區域範圍)
「大雲取」小口至越前峠,將近5km,高低差800米。從小口啟登是極陡上,若從那智大社開始走則為極陡下。
「胴切坂」,是「大雲取越」獨特名稱之一,象徵走這段路感受如「腰折」或「切腹」一般。這段陡峭上(下)坡路段讓人身心俱疲,產生想放棄的念頭。每過一個轉彎總期待坡道早早結束,可是卻是更長更陡的坡段,令人快要崩潰。
感覺與道標#23至#21路面頗有幾分雷同,特別要注意別滑倒。
歌碑
09:44,好不容易地,登上「越前峠」,說明板旁邊也有一歌碑。
「越前峠」,標高877米,「中邊路」當中最高的地方,這裡也曾有過茶屋。
「越前峠」與「小口」之間有一段急陡的坡道。「小口」海拔僅65米,與峠之間一口氣落差達800米。特別是通往「楠之久保旅籠跡」的急陡石疊路,稱為「胴切坂」,是大雲取越與小雲取越中最艱難的攀登路段。
過了道碑#20,有歌碑和路標:那智山9.4km,小口5.1km。
之前,平成29年(2017年)受颱風影響,土砂崩塌,造成「石倉峠」至「地藏茶屋跡」(道標#19~#17)無法通行。
令和4年(2022年)3月,已搶通不必再繞道迂迴路了。這可由道標#19和#18照片證實,道標#17則在後面。
10:16,「石倉峠」,旁邊有一歌碑。路標:那智山8.6km,小口5.9km。
小心注意陡下路段
道標#17,開始改成石柱且註明里程數。這地區石疊道陡下路段,注意防滑倒。道標#17:那智山8.5km,小口6.0km
下至石疊道
10:30,一連串陡坡,終於來到「地藏茶屋跡」。路標:那智山8.0km,小口6.5km。
休憩所旁邊是大雲取地藏堂,堂內供奉32尊地藏菩薩。
大雲取「地藏茶屋」休憩所
休憩所前面,有廁所、自動販買機、和涼亭,「中邊路」押印帳「#37地藏茶屋押印所」在涼亭內。
「大雲取越」說明板
此處說明板,「胴切坂」標示在道標#23與#22之間,與實際擺放位置相同。其次,右上角也有標明「道標#1~#17石製、道標#18~#28木質」
流經「地藏茶屋跡」附近的「瀧本川」河流
在「地藏茶屋」涼亭,補充水分以及肚子充飢,稍事休息半小時之後,繼續上路。道標#16~#14這段路,是林道柏油路面。
道標#16及#15沒注意到所以沒發現,道標#14:那智山7.0km,小口7.5km。
11:22,過道標#14,林道交叉路口,開始又走山道,路標:那智山6.7km,小口7.8km。
11:34,過了道標#13,再次跟林道交叉,穿越林道,路標:那智山6.3km,小口8.2km。
在道標#12與#13中間的地藏菩薩保平安
12:00,在道標#11旁的「色川辻」,此處是與林道會合交叉。路標:那智山5.0km,小口9.0km。
過「色川辻」後,沿著「八丁坂」的石疊道往上走,「八丁坂」被稱為「亡者相遇」。
傳說,在這裡會遇上亡者惡靈,有人說曾看到亡者穿白色衣服走路。當被附身時會感到身體虛弱,並失去知覺,將無法走路。而且餓的時候特別容易被附身,可是被附身之後,如果吃了一粒米飯,惡靈就會立刻消失。過去旅人在山上吃午飯,就會留下一粒飯。超現實的說法,有點令人毛骨悚然。
「大雲取越」是一個起伏陡峭的山口,傳說中,這段路線被視為對朝聖者的考驗,提醒人們在面對險峻環境時需謹慎準備。沿途的地標如「胴切阪」和「亡者之遇」的傳說,除了增添了神秘與敬畏之感,同時也告誡著朝聖者備妥充足的食物、水再上路。
道標#10:那智山5.0km,小口9.5km
12:30,標高883米「舟見峠」。道標上是這麼刻著標高,難道它比「越前峠」877 米還高?路標:那智山4.4km,小口10.1km、舟見茶屋跡(往上)。
還得上高台,涼亭坐下來,遠眺美景風光。這裡是「西國三十三所名所図会」所記載的「船見茶屋跡」,前方是那智灣、右手邊為太地、左手邊是新宮和佐野方面。
滿天烏雲,留著一絲空隙,還能直視到前方的風景。藍天色彩的太平洋海域,蜿蜒的海岸線,隱約地透露出一座村落,那似乎是晚上要去住宿的地方──以溫泉和鮪魚著稱的漁港「紀伊勝浦」。
13:24,「登立茶屋跡」,就在道標#5旁邊。路標:那智山2.6km,小口11.9km。
古時候,這裡茶屋會從田邊引進日用雜貨、從紀伊勝浦進貨海產品,提供朝聖者補給和休憩場所。現今,昔日的繁華已不復存在,只留下一片隱約可見的石牆廢墟。
13:54,到了「那智高原公園」。「熊野道」石碑,路標:那智山1.2km、小口13.3km。
「那智高原」地區,據聞以自然景觀聞名,連延不斷的草原與山巒,不同時節美景迴異,令人嘆為觀止。
「那智高原公園」最後階段,基本上按照路標指示前進到終點。
最後的一個道標了,道標#1:那智山0.5km、小口14.0km。
岔路口,往右是通往「妙法山阿彌陀寺」,取左。路標:熊野那智大社0.4km、小口14.1km、妙法山阿彌陀寺2.8km。
14:35,抵達那智山青岸渡寺後面的石階,旁邊是「熊野道」石碑和舊道標。如果反向由那智山往小口「大雲取」,這裡就變成登山口了。
旁邊立有「大雲取越」說明板
合計,「大雲取越」里程14.5km,用時7小時20分鐘。
那智山先找到一張簡易「參拜道案內」參考
15:00,到了熊野那智大社」。
「熊野那智大社」,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將那智瀑布視為神體來祭祀。
「熊野那智大社」,標高500米,由六座社殿組成。主祭神夫須美神,據說負責創造和培養萬物,尊為農林、水產、漁業的守護神。目前的社殿建於仁德天皇(西元317年)時期的原址,歷經多次重建與修繕。平安時代,平重森擔任建築長官,對原有結構進行了改建。戰國時期,織田信長的軍隊焚毀了社殿,後由豐臣秀吉負責重建。江戶時代,幕府將軍德川吉宗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與擴建,使社殿呈現今日的樣貌。
「熊野那智大社」說明板
寶物殿
八呎烏神社
社內850年樹齡的大樟樹
中邊路押印帳「#35熊野那智大社押印所」,在拜殿前的右邊桌上,社內開放07:00~16:30。
15:20,「青岸渡寺」。
「青岸渡寺」,為西國三十三所第一札所,來自各地的朝聖者都參觀過。「青岸渡寺」作為崇拜那智熊野權限的主要修驗道場而繁榮起來,明治時代神佛分離令後成為一座寺廟。
中邊路押印帳「#36青岸渡寺押印所」,在寺內左邊的桌上,開放時間07:00~16:30。
15:45,「三重塔」。
「青岸渡寺」正堂後方有一座橘色「三重塔」,與那智山自然風光形成鮮明對比。「三重塔」內部可以參觀,但得收費。
16:13,到了「那智瀑布•飛瀧神社」大鳥居。
先得經過這陡峭台階的體驗
「那智瀑布•飛瀧神社」廣場
「飛瀧神社」,是一座以那智瀑布為聖體的神社。由於聖體是那智瀑布,所以沒有神社主殿。
那智瀑布,落差133米。
中邊路押印帳「#34飛瀧神社(那智御瀧)押印所」,在鳥居左側小桌上,開放時間08:00~16:30。
合計,那智山(熊野那智大社、青岸渡寺、飛瀧神社)用時2小時11分。
16:46,從那智山觀光中心開始,走大門坂,往那智。
「大門坂」入口,旁邊寫著「杖立」是可以免費借用登山杖。
自古以來,熊野古道接待許多朝聖者,「大門坂」保留最生動的地方,全長約500米。長滿苔蘚的石疊道,樹齡超過800年的老杉樹,也可以看到夫婦杉,以及古老屏障的廢墟。
17:07,來到「多富氣王子跡」。
「多富氣王子跡」,據說這裡是熊野參拜道「中邊路」九十九王子最後的王子跡,起源和來歷不詳。
「多富氣王子跡」說明板
〔在此要特別注意〕中邊路押印帳「#33多富氣王子(大門坂)押印所」,並不在「多富氣王子跡」,而是位在「大門坂茶屋」門口,距「多富氣王子跡」約70米,還要往下走。
經過樹齡800年的夫婦杉
位於夫婦杉附近的「大門坂茶屋」,除了展示名勝和舊址照片外,還出租平安時代服裝 。
中邊路押印帳「#33多富氣王子(大門坂)押印所」,位在「大門坂茶屋」門口,距「多富氣王子跡」約70米,不受限開放時間。
過鳥居,一座小橋「振ヶ瀬橋」,這是以前關所跡和聖地的入口,被認為神域與俗世間的結界。
17:24,大門坂入口,「大門坂」石碑,一字排開。
結束「大門坂」,越過國道#46,轉入鄉村小路。岔路口,路標:補陀洛山寺•浜の宮王子4.7km、那智山1.4km。
走過「お杉社」,大杉神社供奉天照大神等三神。
17:46,抵「市野々王子跡」。路標:補陀洛山寺•浜の宮王子3.4km、那智山2.6km。
中邊路押印帳「#32市野々王子押印所」,在鳥居右側,不受限時間。
「市野々王子」,由於這個名字出現在中世紀熊野朝聖記錄中,因此被認為最遲是在中世紀建立的。
「市野々王子跡」,是熊野九十九王子倒數第二位王子,據說名字來源於為那智朝聖者建立的「市」這一事實。還有一種理論認為,它最初位於北面約100米的「お杉社」
過了18:00之後,天色逐漸暗下來。這裡,一座「曼荼羅街道」石碑,路標:補陀洛山寺•浜の宮王子2.0km、那智山4.0km。
還好!雖然天黑了,路燈也亮了,走在國道#43路旁,並非是山中林道,偶而車子駛過,我們都戴上頭燈照明,所以不必太擔心。
18:49,終於摸黑到了「補陀洛山寺」。在押印蓋章時,居然還有一位從上海來的遊客,同是摸黑來押印來的。
「補陀洛山寺」,山號熊野山,本尊十一面千手千眼觀音,以南方淨土為目的地的補陀洛渡海的出發點。
現在,「浜の宮王子」遺址上,已建立「熊野三所大神社」。
中邊路押印帳「#30浜の宮王子押印所」和「#31補陀洛山寺押印所」,兩者合一在「補陀洛山寺」右前方的廣場角落,不受限時間。
合計,從「熊野那智大社」至「補陀洛山寺」這段路,里程6.5km,用時2小時。
19:08,最後抵達那智駅和那智駅交流中心。
那智駅
搭上19:34 JR電車,19:39到紀伊勝浦。
今天整個路程,總共花費12小時40分鐘,行走「熊野古道」和高野山地區最久的一天。
時候不早了,先去解決民生問題,就近選則旅館旁邊的餐廳用餐,晚餐為鮪魚定食及鮪魚飯。
20:40,才入住旅館「お宿 はな」。不過沒關係,服務人員是上班到晚上十時。一進門,就看到五天前由紀伊田邊,通過全家便利商店,宅急便指定日期今天送達的行李。
榻榻米房間,格局雖不大,還挺舒適的。如果需要溫泉泡湯,事先跟服務人員登記排定時間。
趁便利商店22:00打烊前,去了附近LAWSON。
主要採買明天早餐及路上零食
續《【熊野古道】中邊路巡禮(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