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野古道 | 中邊路•押印帳34-41】超完全踏破挑戰!⑥:飛瀧神社、熊野那智大社、青岸渡寺、地藏茶屋跡、小口、小和瀬渡し場跡、石堂茶屋跡、請川

by 大頭叔叔

熊野古道「中邊路超完全踏破⑥」:紀錄押印帳編號34-41「飛瀧神社」、「熊野那智大社」、「青岸渡寺」、「地蔵茶屋跡」、「小口」、「小和瀬渡し場跡」、「石堂茶屋跡」、「請川」

【中邊路】押印帳No.34│〔飛瀧神社〕

那智的大滝(瀑布),2004年被登錄為「紀伊山地的聖地及朝聖路」世界遺產的一部分。

「飛瀧神社」鳥居

「飛瀧神社」內沒有社殿,這座大瀑布即是神體,象徵著起源於敬畏雄偉自然的熊野信仰。

「飛瀧神社」的瀑布高133米,是日本落差最大的瀑布。它不僅是名勝,也是那智山「飛瀧神社」的御神體,瀑布本身也被當作信仰的對象而受到尊崇。

從「飛瀧神社」到「熊野那智大社」的石板路,稱為鎌倉積石階。

飛瀧神社押印所,在社務所內(照片左下角)小桌上蓋章,開放時間07:00-16:30。

抵達「飛瀧神社」已經接近下午四點半,神社開放時間快要結束,所以沒來得及多拍一些社務所內的照片。

【中邊路】押印帳No.35│〔熊野那智大社〕

「熊野那智大社」,一樣在2004年被登錄為「紀伊山地的聖地及朝聖路」。

「熊野那智大社」,位於那智山半山腰,其宗教起源於對那智瀑布的自然崇拜;而「熊野那智大社」、「熊野本宮大社」、「熊野速玉大社」,合稱為「熊野三山」,是熊野古道參拜的重點之一。

社殿及其後六建築群的本殿

寶物殿

「熊野那智大社」看板

樹齡850年大楠

熊野那智大社押印所沒依照制式,僅在社殿小桌設蓋章地方,開放時間07:00-16:30。

押印蓋章,圖案為社殿及涼亭,但現在已沒有此樣式的涼亭。

【中邊路】押印帳No.36│〔青岸渡寺〕

「青岸渡寺」,同樣也是「紀伊山地的聖地及朝聖路」世界遺產的一部分。

「青岸渡寺」,供奉如意輪觀音,是一座建於五世紀初的天臺宗佛教寺廟。「青岸渡寺」與「熊野那智大社」相鄰,為西國三十三所觀音巡禮第一番札所。西國三十三所觀音巡禮,從平安時代(794-1185)貴族或上皇之間頗為盛行。

【關於「西國三十三所觀音巡禮」】

觀世音菩薩作為拯救眾生的修道者,在佛教中備受尊崇。而供奉觀世音菩薩的關西地區 (京都、大阪2府、和歌山、奈良、兵庫、茲賀、岐阜5縣)的33座寺院,就稱為「西國三十三所」。透過巡禮參拜這些寺院,人們相信能洗淨心靈,並帶來平靜的心且充實的人生,最終也將能前往極樂世界。

「西國三十三所觀音巡禮」長達一千公里,在2019年被列入日本遺產,是許多民眾會順道觀光旅遊的巡禮之路。

【「西國三十三所觀音札所」起源】

西元718年,大和國(今奈良縣)長谷寺的德道上人因病陷入昏迷,閻羅大王現身給了德道上人33寶印。德道上人甦醒後便在近畿地區33個寺院設立札所,以解救世間困苦的人,並把寶印埋在中山寺。

西元988年(永延2年),退位的花山法皇掘出寶印,輪流供奉於西國一帶,使得「西國三十三所觀音札所」再度盛行。

  • 「西國三十三所觀音札所」中的「33」,源於:「觀音菩薩化作三十三種法相,從內心的煩惱和苦痛之中解救眾人」的教義。

現在的「青岸渡寺」本堂,是豐臣秀吉於1590年重建的,照片為本堂側面。

「青岸渡寺」的押印處位於一進寺門左方的桌上,開放時間07:00-16:30。

由於「青岸渡寺」內不允許照相,所以沒有押印蓋章記錄的照片。

1868 年,「青岸渡寺」與「熊野那智大社」分離。「青岸渡寺」本堂後方有朱紅色的「三重塔」,與背景的那智瀑布形成絕美景點。「三重塔」為1972年重建的,原有在1581年因火災而燒毀,相距近400年。

【中邊路】押印帳No.37│〔地蔵茶屋跡〕

大雲取越,來到「地蔵茶屋」,此處正好與柏油路會合,路標﹕小口6.5km、那智山8km。

「地蔵茶屋」的名字,來自北面的地藏堂,堂內供奉32尊地藏菩薩石像,是守護旅客的佛陀。

此處是大雲取「地蔵茶屋」休憩所,大雲取中途的「地蔵茶屋」的舊址,原來的茶屋於1921年停業,最終年久失修。但2004年在原處建造了一座新的建築,作為熊野古道朝聖者的休憩場所。

另一邊,廁所和休息涼亭,還有自動販賣機。

地蔵茶屋跡押印所,在休息亭內。

押印蓋章,圖案顯示地藏堂內的石像地藏菩薩群。

【中邊路】押印帳No.38│〔小口 (大雲取登り口) 〕

大、小雲取的住宿點,除了「小口自然之家」外,還有民宿「百福」,但提供住宿的名額都非常有限。

從「小口自然之家」外的橋頭

經由小口巴士站

岔路口往左

再過一小橋的左側,可以看見中邊路(小雲取越)29路標,但離中邊路(小雲取越)30路標,有一大段距離,很容易被忽略。

來到大雲取入口

大雲取越,由此登上開始。

小口押印所,就在登山口這裡。

押印蓋章,圖案表現雲間山中地形和河流的小口。

【中邊路】押印帳No.39│〔小和瀬渡し場跡〕

小雲取越,走到中邊路(小雲取越)30路標。

再看到這座橋,基本上小雲取越接近尾聲了。

小雲取越入口就有小和瀨渡船,用來擺渡參拜旅客。這裡曾經有一座建於1952年的懸索,現在已被精緻的混凝土橋所取代。

小和瀬渡し場跡押印所,在橋頭路旁的休憩處。

押印蓋章,圖案為渡船場。

【中邊路】押印帳No.40│〔石堂茶屋跡〕

「石堂茶屋跡」

涼亭休憩所的「石堂茶屋跡」,江戶時代有2家茶屋。由於附近曾發現砥石(磨刀石),所以也被稱為「石砥茶屋」。

涼亭旁的歌碑

石堂茶屋跡押印所

押印蓋章,圖案是以前的茶屋。

【中邊路】押印帳No.41│〔請川〕

其實小雲取登山口並不是在「請川」巴士站附近,但我們還是特意選擇在此站下車,為的是一睹「請川」的真面目。

向前走路300米到下一站

「下地橋」巴士站,才是小雲取登山口所在,此處也是中邊路(小雲取越)路標54位置。

小雲取登山口,在「下地橋」巴士站旁邊的台階開始走上去。

可是,此處仍然名為「請川」押印所。

押印蓋章,圖案顯示的是「請川」的瀑布,實際上熊野古道沒有路過瀑布附近。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