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讀書/ 職場工作術 ▎ 36個我們應該具備的成功信念- 《向世界頂尖人士學習成功的基本態度》

by 多多Do

為什麼那些世界頂尖的成功人士能獲得偌大的成就呢?《向世界頂尖人士學習成功的基本態度》的作者戶塚隆將,藉由分享36個不同領域人士的信念,帶領我們認識這些成功人士的「工作基本態度」。書中所描述的這些「基本態度」並非艱澀的大道理;相反的,它們都能被實踐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且適用於各行各業,非常適合我們作為提升自己的參考。

本書概述

高盛x麥肯錫x哈佛商學院」,相信沒有人會反駁若以求職者履歷角度檢視,作者擁有的每一項頭銜都與該領域的「頂尖佼佼者」劃上等號。多數人可能會覺得這些成功人士對自己而言是很遙不可及的存在,本書作者卻提出:頂尖人士同樣也是人,和你我之間並沒有什麼不同。然而,倘若我們沒有了解這些頂尖人士奉為圭臬的「基本態度」,並明白自己與他們之間的差距,是永遠無法縮短與他們之間的距離。

作者提到:成功人士的通則,就是他們能持續用自然的態度完成應當完成的事情,並日積月累達到成功;這和我們熟悉的:「勿以善小而不為」,想表達的都是一樣的道理。

以下,就跟各位分享幾個在讀完本書之後,個人印象較為深刻的幾個成功人士的故事:

 靠自己的熱情來進行抉擇

過去的選擇造就了現在,而現在的選擇則決定了未來」。每個人在人生這條道路上,都面臨著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選擇;相信你我都曾面臨這種困擾:當我們可以選擇的機會更多時,反而會更加猶豫不敢做出選擇

作者認為:「機會成本」有時候反而造成人生抉擇上的重大障礙。當一個人有各種選擇時,就有更多的機會成本要去考慮;相反的,如果可以選擇的項目越少,機會成本的考量也就越不複雜,當然也就能輕易地作出決定。(註:「機會成本」是經濟學上的常用名詞,代表的是「當你選擇其中一個選項時,你也同時失去選擇另外一個選項所能帶來的好處」。)

作者舉了Amazon的創辦人貝佐斯的故事為例。當貝佐斯還在華爾街工作時,曾與他的上司討論到創建Amazon的想法,他的上司在聽了之後,回答貝佐斯:「這個想法很棒,但如果是由沒有好工作的人提出的,我會覺得更好。」更白話說,貝佐斯的上司想要表達的是:「嘿!你現在擁有這麼一份人人稱羨的工作,何必要放棄這些呢?」

儘管如此,貝佐斯在思考兩天後,還是決定辭去工作,投入網路書店的創辦。他曾在2010年Princeton University畢業典禮的致詞分享中,提到若是自己當時沒有挑戰創業,未來勢必會為「當初沒有下決定挑戰」而感到後悔。對貝佐斯而言,他做的不過是:「依從自己的熱情,乾脆地選擇真正想要的道路。 (I took the less safe path to follow my passion.)』

當我們面臨各式抉擇時,不妨「順從內心的聲音,並感受自己的熱情」;相信你的心,會告訴你什麼是你想要的,並引領你走向正確的道路上。

到頭來,我們的選擇塑造了我們的人生。

In the end, we are our choices.

傑夫。貝佐斯(amazon創辦人)

▸ 讓大腦持續保持資訊的輸入和輸入

Panasonic創辦人松下幸之助曾說過:「知識是道具,但我們不能成為知識的奴隸,而是要成為知識的主人,如此才能無限活用知識的功效。

松下幸之助很小的時候就輟學了,所以沒能好好透過學校的教育來學習知識,只能藉由工作中的歷練來幫助自己學習與成長,但卻也因此養成他習慣「一日三轉吾思」,特別願意以誠懇的態度,聽從周遭意見並加以活用。

聽人說話將知識「輸入」到腦中很容易;但要能吸收並轉化這些知識為能產生行動的「輸出」則相對困難。作者也舉出哈佛商學院著名的「個案分析」教學方式,目的是希望訓練學生能聚焦於「如何活用知識,並靠知識展開正確行動。」

以我個人為例,會想要開始寫下閱讀心得,也是希望能藉此訓練自己在彙整每一本書的核心理念。但這過程卻也讓我體悟到:閱讀一本書,跟自己要真正動筆寫下一篇讀後心得,兩者之間的難度完全不是同一個層次。過往自己總是囫圇吞棗,急著想要趕快讀完手上的書,卻忘了放慢腳步,好好思考並吸收每一本書背後最深層的意義,更失去了能靈活運用這些新知識的能力。期許透過書寫紀錄閱讀心得的方式,讓自己在未來閱讀道路上能有更多的收穫。

和能激勵你的人一起,走進「更上一層的圈子」

Dropbox創辦人休斯頓認為:「讓自己處於對的地方非常重要,待在能刺激自己進步的圈子裡,才能使自己成長。」在成功創辦Dropbox之前,休斯頓也曾有過身邊好友的創業之路明顯走得比自己順遂,且更有成就;但休斯頓並沒有因此氣餒,在恭賀好友的同時,他也將這種「嫉妒的心情」,轉換成進步的強大力量,不斷督促自己前進。

在一個能激勵自己的圈子裡,不僅能刺激自己正向成長,更能在菁英遍及的這個圈子里,建構出能近一步幫助自己發展的人脈關係,甚至往上成長到「更上一階的圈子」。

古代「孟母三遷」,而現在的家長則是在孩子入學前,就搶破頭想要遷戶籍到所謂優良學區去,因為他們相信環境會影響一個人的成長,也都想給孩子一個最佳的學習環境。教育環境中的「圈子」是如此的重要,而在我們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圈子」又何嘗不是呢?相信處於一個能時時激勵自己奮發向上的環境,對激發我們的成長潛能,絕對是有正向的影響。

立志成為一個優秀且值得被尊敬的人

工作上的表現固然重要,但要有信用,且要能行得正坐得端,才能長遠地得到他人的支持與尊敬。」

前美國大聯盟職棒選手基特曾說過:「工作成果固然重要,但成為善良的人才是更重要的事;不管是成為職業運動員之前還是之後,你都得繼續讓自己成為正當的人。」這種想法在個人主義盛行的職棒聯盟,其實是非常少見的。但基特的這種思維,卻也值得我們深入思考:比起為求目的(可能是業績,也可能是其他東西)不擇手段,我們更應該秉持正確信念,盡心盡力去做好每一件事情。任何事情都是「水到渠成」,只要我們的信念正確,即便途中走得稍微慢了一些,但長遠之下必然還是會有豐碩的收穫;畢竟「路遙知馬力」,如何能跑得久、跑得遠,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小結

總結《向世界頂尖人士學習成功的基本態度》一書中提到的36項成功基本態度:

定下高遠的目標
  • 對目標立下誓言
  • 對自己要有所期待
  • 天天想像
  • 懷抱著大膽希望
確立幫助判斷的基礎
  • 依從自己的熱情
  • 誠懇地做出改變
  • 要做正確的選擇
積極尋求進步
  • 以約束醞釀出創意
  • 不跟他人比較
  • 瞭解如何才能幸福
  • 保持積極向前的態度
再接再厲,永不放棄
  • 從失敗中學習教訓
  • 不要裹足不前
  • 大方接受自己的失敗
有效率地活用時間
  • 將注意力集中在一點
  • 仔細安排時間的運用
  • 不要三分鐘熱度
  • 在每個瞬間集中自己的注意力
以好規律控管行動
  • 每個步驟都不可大意
  • 用心傾聽
  • 絕對要回應他人的期待
  • 不要被外觀迷惑
  • 立志成為優秀的人
讓自己挺過時代的進步
  • 靠自己思考
  • 持續追尋附加價值
  • 培養出勝過AI的實力
  • 迅速地多方嘗試
客觀檢視自己與社會
  • 自動自發地改變自己
  • 讀書讓你獲得創新的動力
  • 與運氣劃清界線
尋找更好的立身之處
  • 擁有志同道合的好夥伴
  • 瞄準好時機
  • 每天做好準備
鼓起勇氣改變自己
  • 一切先從破壞中開始
  • 假戲真做
  • 身先士卒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