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讀書/ 自我成長 ▎中國最大讀書會「樊登讀書」創辦人,教你如何《讀懂一本書》

by 多多Do

《讀懂一本書》的作者樊登,是中國最大讀書會「樊登讀書」的創辦人,而「樊登讀書」的成功,絕對是中國知識型創作的典型代表之一。

樊登說書緣起於大學時期辯論社的經歷,加上畢業後在電視台擔任主持人時培養的幽默感,以及之後在學校擔任講師時,意外發現藉由說書的知識分享方式,反而更能帶給大眾不同的價值。

《讀懂一本書》中,樊登大方分享了閱讀的好處,以及自己是怎麼解構一本書、汲取其中的精華,再將其內化後分享給讀者。不論是否想跟樊登一樣成為說書人,或是單純只想知道如何閱讀一本書,相信透過《讀懂一本書》可以帶給每個人不一樣的視野。

透過沈浸式閱讀,可以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閱讀可以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在知識呈爆發性指數成長的現今社會中,如果不能持續透過不斷學習來精進自己,那很快就會被這個世界所淘汰。

關於自發性學習的重要,樊登在書中也提到了「蘇聯-哈佛錯覺」理論,指得是哈佛大學的教授們以為是自己把學生教成了社會的精英;但其實我們真正能在學校教育裡學到的東西,往往是那些自己自動自發去研究、涉獵的東西。也就是說:「不是學校教育出了英才,而是英才本身往往都具備自主學習的特質。

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不要因為覺得沒有興趣,就侷限了自己只讀某一類的書,這樣會讓自己錯過很多學習新知識的機會;特別是人很容易因為擅長某個領域,就越只願意接觸這一領域的東西。

閱讀的好處在於只要花上幾個小時或幾天的時間,就能擁有他人十多年、甚至一輩子的智慧總結。此外,閱讀一本好書,也跟蜘蛛網般,可以讓我們有機會接觸更多的好書,透過不斷充實、豐富已經學得的知識,並將之與新學得的知識點相結合,來活化我們的知識脈絡,同時擴展自身的多元思維,讓我們可以更有效地處理生活中的問題。

讀書不一定能使我們成為影響世界的偉人,但可以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讀書是一種最強「沈浸式」的學習方法

很多家長、老師,會錯把孩子的學習當成「觀光式」學習,以為只要每一章打個卡,透過考試檢驗確認學會了沒,就是所謂的學習。但這種方式,卻很容易「學得快,忘得更快」。

樊登指出:「讀書是一種最強沈浸式的學習方法」,透過沈浸式學習,我們可以成為事件、書本裡的主人公,不斷去體會、探索世界更多不同的面相。若還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可以透過「講書」的方式,訓練自己將知識和學習的過程結合成一個循環。因為講書需要大量引經據典、旁徵博引,可以有效訓練我們建立自己的知識庫。

透過沈浸式的「自由閱讀」,會比與「帶著目的」閱讀,更能帶給我們意想不到的心靈衝擊。

內化書本精華,藉由「再輸出」強化知識脈絡的建立

如何選書?把握「TIPS」原則準沒錯

如何選一本書?最重要的就是要找那些經過「科學性」驗證,且有「建設性」,並能在閱讀後為我們帶來感觸、體悟,讓我們有動力去做改變、為生活帶來更多不同意義的書籍。

而買書的秘訣在於可以選擇口碑好的出版社、盡量挑選有學術背景的專家、學者出的書籍,因為書裡可能涵蓋了他們在該領域最精華的研究,或是依照自己閱讀過的好書中的推薦書單、參考書目選購,抑或是看看那些名人推薦過的書,像是比爾蓋茲的年度選書都是有一定好評的書籍推薦。

想要挑選一本好書,可以從「TIPS」的篩選標準下手:

  1. Tools(工具):提煉出的方法,讓讀者可以實踐
  2. Ideas(新理念):能帶來新的想法
  3. Practicability(實用性):可以應用在生活中
  4. Science(科學性):經歷了科學性驗證,而非僅是簡單歸納

透過心智圖,解構書本的脈絡,並盡可能避免「閱讀間隔」打斷整體閱讀

閱讀一本書之後,最重要的是要能回答得出:「這本書是要解決什麼問題?」,而藉由理解書本的寫作背景,也能幫助我們找出書中最有價值的地方。此外,閱讀時也要儘可能遠離會讓自己分心的東西,例如:手機、網路。

樊登在書中也建議如果可以大致理解書的內容,就不需要因為一兩個字看不懂而停下來做查找,因為「閱讀間隔」將會大大打斷閱讀的樂趣。閱讀時少畫線、盡情的享受書本的內容,等閱讀完且間隔一段時間之後(例如:一週),再強迫自己透過思考、總結全書的內容,才能不斷讓知識自我反芻與輸出。

倘若真的無法理解書本的脈絡,那可能這本書跟你的緣分還沒到,不如放寬心,待日後再回來閱讀。

透過心智圖,可以幫助我們梳理書本的架構與內容,也可以幫助長期記憶相關內容。

人生閱歷的擴展,有助於讀懂一本書

同樣的一本書,因為閱讀者不同的人生體驗與經歷,會產生不一樣的閱讀視角,並帶來不同的講書效果。

樊登認為一個人的「理解能力的池子」有多大,就能讀懂多難的書。這裡所謂的「理解力的池子」,指得是包含經濟學、心理學、國學、管理學(背後其實隱藏著領導力)、邏輯學、哲學、人生體驗。這也是為什麼同一本書,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閱讀體悟。特別是當閱讀的書跟自己的人生經歷高度相關時,就會覺得這本書特別有價值。

人生的閱歷怎麼擴展呢?我的辦法就是儘量擴展我的生活界線,慢慢地就會意識到自己的侷限在哪裡,才能突破這個侷限。意識不到的時候,你沒辦法突破。只有生活閱歷夠多,才更有可能發掘出突破的機會,才能讓你突然意識到,在某件事上自己怎麼這麼幼稚,你對於某件事的觀點竟然是完全錯誤的,所以被別人批判。

要能開口講書,你還需要......

我們應該要能調整自己的心態,把講書當成一種「與人結緣的方式」,是自己想把書中有價值的東西「分享」給對方,而不該本者功利主義出發。此外,也毋須擔憂聽者比你更加學識淵博,因為越愛學習的人,往往越是虛懷若谷,而且每個人都是有知識盲點的,所以要相信自己分享的東西,是可以補足對方的不足的。

樊登也提出:「創作」與「摘要」是不一樣的。所謂的「摘要」是把書中的重點紀錄,再照著念一遍;但講書其實是一種「再創造」的過程,也就是用自己的語言,讓聽者可以更容易理解、接受書本中的內容。

要牢牢抓住一本書最能打動你的地方,因為這就是這本書的「核心價值」所在,但要注意的是必須要「尊重」作者的原意,正確的理解書中的內容後,再試著用一些通俗的例子來說明。而且最好在講書的一開始就把書中最有價值的部分指出來,並在結尾處能重新頭尾呼應。

物理講書就是把內容片段摘下來,拼在一起,這種解讀圖書的方法意義不大。化學講書就是重新創作。

小結

知識是靠著時間與不斷大量閱讀累積而來的,許多人因為短時間看不到閱讀帶來的好處,就選擇放棄,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

其實有效閱讀也是有其心法的!一旦我們腦中知識庫累積的背景知識足夠多後,再去吸收新東西時就會相對輕鬆,因為這時候只需要將閱讀重點放在書中所帶給我們啟發的新觀點即可,也就是說「當同主題的閱讀量越多,越能找到相似性」。但重點在於要能將書本中的核心價值,透過思考、內化成能讓自己終身受用的知識!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