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 遊記 ▎ 隱世獨立「東莒島」,來這裡愜意地散步、放空地看海吧!

by 多多Do

馬祖的「莒光鄉」,又可分成東半部的「東莒」、與西半部的「西莒」,以地理面積來看,東莒略大於西莒,兩島四面環海、多峽灣,漁獲豐富。

由於東、西兩座島的形狀,看上起非常像兩隻小狗趴臥在海面上,所以早期的莒光鄉,又稱為「白肯」或「白犬」(「肯」為福州話「犬」),而東邊的島為「東犬島」、西邊為「西犬島」。直到1971年,政府才正式將「白犬鄉」更名為「莒光鄉」,取「毋忘在莒」之意。

東莒」位處馬祖列島的最南端,有「福正聚落」、「大浦聚落」兩座傳統的閩東聚落,目前島上人口多數集中於「大坪村」。

猛澳港

猛澳港」是東莒對外的海運交通門戶,原名「艋澳」。在馬祖話中,「艋」代表的是「漁網」,因為早期漁民在此修補漁網、曬漁網,因而得名。

附近的猛澳沙灘上,有著來自閩江的河沙,經年累月堆積成的細白、廣闊平坦的沙灘,是當地居民、遊客戲水踏浪的最佳去處。旁邊的牆上,斗大的寫著「軍令如山,軍紀似鐵」,外加「同島一命」,相當醒目。

大埔石刻

第一站,我們先來到位於東莒最南端,同時也是第三級古蹟的「大埔石刻」。「大埔石刻」是國軍進駐東莒後(1953年),為了建造防禦工程,在當地開挖後所發現的石頭,全文共41字,內容紀載了昔日沈有容對抗馬祖倭寇猖獗的輝煌戰功。而當地更相傳:「大埔石刻」本身就是一張藏寶圖,如果能破解字裡行間的暗示,就可以找到隱藏在東莒某處的寶藏?(想不到海賊王尋寶的故事從以前就這麼夯?

  • 石刻全文:

萬曆疆梧大荒落地臘後挾日宣州沈君有容獲生倭六十九名於東沙之山不傷一卒閩人董應舉題此

  • 石刻全文標註上標點符號:

萬曆疆梧大荒落,地臘後挾日,宣州沈君有容,獲生倭六十九名,於東沙之山,不傷一卒,閩人董應舉題此。

  • 後人翻譯如下:

明萬曆年間,倭寇肆虐福建沿海,朝廷起用安徽宣城人沈有容為總兵鎮守閩海各島。明神宗萬曆四十五年五月十五日(1617年),生擒倭寇六十九名於東沙之山,而未傷一兵一卒,時工部右侍郎閩人董應舉特勒石於疆場,以紀其功。

為了保護古蹟,政府也興建了「懷古亭」,並在其左右立碑,詳細記載了「大埔石刻」的發現經過、與石刻的內文意涵。(我們一開始還以為左右兩邊的才是「大埔石刻」,後來才發現原來真正的「大埔石刻」是躺在地上,不是立起來的啊!)

大浦聚落(大埔聚落)

早期東莒島上的居民,會依據季風變化的經驗法則改變捕魚的港口,而大浦附近的海域,以前漁獲量相當豐富,加上聚落可以阻擋東北季風的入侵,因而造就當地「夏福正,冬大浦」的居住慣例。而過去全盛時期的「大浦聚落」,亦曾是東莒的第二大傳統漁村(僅次於福正聚落)。

福州話的「浦」為「小港灣」的意思。部隊入駐後,因為不小心將「大浦」誤植成「大埔」,「大埔聚落」之名,也就陰錯陽差的沿用至今。

然而,隨著人口外移、漁獲驟減、國軍退出,如今的「大埔聚落」,早已不復健當年的榮景。所幸近幾年來,在聚落文化空間改造風氣影響下,大埔聚落又開始展露不一樣的生機。

大埔客廳(大埔大宅)

來到大埔聚落,別忘了拜訪位於村裡的「大埔客廳」,這裡整理並展示了早期大埔居民的生活點滴,是個非常適合文青們踩點的景點。

大浦港管站

從大埔漁村亭,往西望,為大浦澳口,昔日設有管制據點「大浦港管站」,現雖已廢棄,但依然留存著。

這裡雖然不是知名景點(根本沒人會知道這裡好嗎),但卻乘載了多多爸當年在此當兵站哨的滿滿回憶(民國65年或67年的事了?總之比我出生早好多年的事情,哈)。多多爸說當年他可在這兒駐守了長達三個多月的時間,所以這次有機會重返東莒,說什麼也堅持要來找回當年的回憶.

64據點

大埔聚落旁的「64據點」,為過去國軍駐守時的營舍與陣地。現在則轉型為由東莒社協中心進駐的販賣部。

裡面有很多當地自製農產品(洛神花、紅糟)、東莒紀念品,這裡的「冰釀老酒蛋」是民宿強力推薦的必吃品項,有機會造訪的朋友們,別忘了來嚐嚐看在地人推薦的特色小吃。

神祕小海灣

神祕小海灣」為海蝕柱、海蝕溝的地質景觀,位於福正聚落通往大浦聚落途中的澳口,也是東莒當地追淚的熱門去處。相傳呂洞賓與何仙姑在此得道成仙,所以又被稱為「呂何崖」。

遠眺平台右下方,有一平衡岩,民間傳說是玉帝為了鎮住呂洞賓、何仙姑所擺放的「玉璽」,與遠方的山稜線合起來,宛如一隻石獅看守著玉璽(至於像不像,就全憑個人想像力了,哈哈哈)。

東洋山步道

東洋山步道」,若說它是馬祖最美的臨海步道,絕對不爲過!步道由花崗石舖成,全長約1.5公里,最高點是一座木造涼亭,下方可見到東莒另一著名景點「神秘小海灣」。

步道入口處有兩條路線,往右走可至360度「觀景大平臺」,由此居高臨下可眺望整片海灣。個人非常推薦來東莒時,別忘了特別留點時間來「東洋山」步道走走,保證你的心情會跟著所見視野一起開闊起來!超級推薦 ❤❤❤

福正聚落

夏福正,冬大浦」,由於夏季吹西南風,位於東莒最北端的「福正聚落」,是早期漁民居住的重要村落,也曾是東莒最為繁榮的聚落,更是遊客來到東莒島必訪的傳統閩東聚落。

順著福正聚落的小徑走向海邊,這裡的海水清澈見底,而「福正沙灘」上的潔白、閃閃發亮的細沙,是馬祖少見的沙質景觀,也是東莒當地體驗踏浪採蛤的好去處。若是在「追淚」季節造訪東莒,運氣好一點的話,夜晚也許能在這看見藍眼淚的蹤跡呢!

東莒島燈塔

位在東莒島的東北方的「東莒島燈塔」(又稱為「東犬燈塔」),是全台灣現存燈塔中,年代最久遠的西式花崗岩燈塔,百年來風雨無阻的,每晚以「一長二短」的燈號,閃爍並守護著東莒島。

燈塔的另一特色,就是有一道長約30公尺的白色小矮牆(防風牆),連接其與旁邊的建物。由於燈塔所處的地勢較高,夜晚風也較為強勁,小矮牆提供了早期燈塔守護員一道屏障,可以避免強風吹熄燈塔員手上的油煤燈。現在反倒成為「東莒島燈塔」的一大賣點,也是眾多網紅來到東莒,都會爭相拍照的地方。

大砲連

順著海岸線與東莒島燈塔相連的還有以前的營區部隊「大砲連」,現在仍保有舊時的指揮所、大型的海防碉堡,供來訪的遊客參觀。夜晚時,這裡的步道平台,更是觀賞藍眼淚的絕佳去處。線綿延數百公尺的營區,都已廢棄。如今開放參觀,成為馬祖軍事景點之一。

小結

東莒」是我在馬祖非常喜歡的一個地方,雖然島的面積不大、生活機能也不如南竿、北竿來的便利,但這種遠離塵世的感覺,卻正也是我喜歡東莒的原因。下一次若有機會再來到東莒,一定會再多留一點時間給這個美麗的地方:)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