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焙/ 心得 ▎穀研所麵包全修班#53期(單週班),第一週:麵包製作基礎1

by 多多Do

前言(含課程大綱)

趁著年底,特別安排了休假參加了穀研所的「麵包全修班」;穀研所的麵包全修班是為期十週的課程,但因為時間安排的關係,只能報名參加單週班。事前在網路上搜尋過相關心得,得知第一週(2020/10/05-2020/10/09)「麵包製作基礎1」,整週課程內容都是利用白吐司的製作來訓練打製基本麵團。雖然我沒有特別愛吃吐司,但對於一個烘焙新手而言,扎實的學習基本麵團製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從穀研所官方網站所節錄的麵包全修班課程內容

第一週麵包製作基礎1麵包製作方法介紹及實習:直接法、中種法…
第二週麵包製作基礎2特殊麵包製作方法介紹及實習:基本中種法、無鹽法…
第三週麵包製作基礎3 (含丙級甜麵包與餐包)軟式及甜麵包製作實習:軟式餐包、紅豆麵包…
第四週歐式麵包製作1硬式及高成分麵包製作實習:法國麵包、布里歐麵包…
第五週歐式麵包製作2硬式麵包及歐式麵包變化;製作實習:義式拖鞋麵包、花旗麵包…
第六週歐式麵包製作3裹油麵包及歐式麵包變化;製作實習:可頌麵包、丹麥麵包、德式水果麵包…
第七週歐式麵包製作3 特殊麵包原理及實作製作實習:湯種麵包系列/凍藏麵包/裝飾麵包
第八週歐式麵包製作3 老麵、養生麵包A班(含歐式預醱酵製程介紹)天然酵母(葡萄乾種、酸麵種)、預醱酵麵包;製作實習:鄉村麵包、全麥麵包…
第九週老麵、養生麵包B班(含歐式預醱酵製程介紹)天然酵母(裸麥種、酒種)、預醱酵麵包;製作實習:裸麥麵包、酒種麵包…
第十週調理麵包製作班各式麵包製作及三明治組合實習:傳統及創意三明治…
資料來源:穀研所

第一天:課程介紹

早上6:20就起床了,匆忙吃完早餐,7:10就衝出家門坐捷運到關渡站;因為很常去關渡站的好市多,基本上對那一帶還算熟悉,順利在7:40就找到穀研所交通車的乘車處。


今天是全修班第53期的開課日,單週班也和全修班同學一起在5樓的教室報到。班上人數大約30人左右,所長說因為疫情關係,報名人數比往年少一些(40人),但這樣每個學生都可以得到更多照顧,對學生應該是更好的。

麵包全修班#53期,第一週課程講義

第一天沒有實作的部分,大致上是讓大家認識一下附近環境、介紹麵包發展歷史、相關製作方法與流程,以及計算烘焙百分比。計算烘焙百分比雖然最重要,但因為時間安排在下午三點多,也是聽了最想睡的一個部分。

穀研所的新教學大樓是二年前(2018年)新落成的建物,設備跟教室的環境都非常好(但冷氣也開好涼,常常都會覺得冷)。

5樓麵包教室
5樓上理論課的教室
4樓接待中心外面的圖書閱覽區域


第一天最後的行程是帶大家認識烘焙教室、清點各組器材,以及進行分組(一組三人)。上單週、三週班的同學會被分在一起,我們這組的其他兩位同學都還蠻客氣的,期待接下來的實作課!

5樓麵包實習工廠
每組盤點用具

第二天:直接法

實作課的第一天課程內容講授的是「直接法」,前面一小時是理論時間,主要是和大家介紹直接法麵團的製作重點;接著就是透過實作找出適當的水溫,製作出理想麵團的溫度。


今天的直接法吐司食譜,老師說是比較偏英式吐司的食譜。每組在今日的實作課程中,總共會出爐3梯次的吐司,每輪有三大條,再搭配一小條的吐司,主要是讓大家trial and error,製作出理想溫度的麵團。


我們這組因為臨時多分了一個人出去其他組,只剩下我與另外一名在宜蘭歐式麵包店的年輕烘焙小師傅一組;所幸同組的組員非常親切且有耐心,讓新手如我學起來沒有什麼壓力。

今天總共會出爐三梯次的吐司,前面兩次我們製作的生麵團溫度都有些偏高,但最後一次的麵團溫度則成功校正到理想麵團的溫度;整型發酵時明顯也有感覺到第三次的麵團最軟Q,烘烤出的成品也比較鬆軟、是我喜歡的口感。

發酵好的白胖胖、幼咪咪麵團
聞味道、觀察氣孔
滾圓
第一次桿捲(技巧有待加強XD)
送進去烤箱囉!
熱呼呼剛出爐的pain(法文「麵包」之意)

第三天:中種法

第三天的內容教得是「中種法」,因為中種法需要多發酵一個中種麵團,所以在9:00上理論課前先打了中種麵團。


有了昨天校正的數據,今天一開始打的中種麵團,都有到達理想麵團所設定的溫度,比起昨天進步很多;但因為中間有小部分計算的失誤,導致中主麵團的最後溫度有些稍高了一點,有點小可惜。

昨天沒有拍到,整形後最終發酵完成的麵團
烤好了!熱呼呼的吐司出爐囉!

不過今天的麵團,和昨天的直接法相比,整個柔軟度、延展性都明顯好上很多。最後出爐的口感也是很軟Q、頭好壯壯長得好高大,吃起來的口感非常柔軟(我超級愛的),昨天直接法製作出來的吐司,相比之下立刻遜色很多(但其實也很好吃啦!)。晚上還特地拎了一條吐司給同事吃,同事跟他的家人也直誇口感很棒,大贏他們家巷口麵包店賣的吐司(笑)。

第四天:烘焙實驗測試(ㄧ)

今天是做「實驗測試」,目的在於找出「原料成分比重」變化(例如:糖、油、鹽、水、奶粉…等等)對麵包的影響;麵團部份則是延用第二天上課時教的「白吐司直接法」來製作;每組都各要打出標準、量多、量少的三組麵團。


我們這組分配到的是「」的量變化,成品出爐後,意外覺得無油配方的口感挺不錯的;相較之下,多油的吐司口感就不太喜歡。其他組的成品裡,印象中試吃的「無糖」、「多水」的口感都挺不錯的;「多甜」的吐司很有甜麵包的感覺、其中最不能接受的是「無鹽」口感的吐司,有種說不出得詭異感覺。

標準組/無油/多油組成品

今天三種吐司各帶了一條,晚上特意去了一趟台北火車站,把標準、多油的兩條吐司都分給了街友們,自己只留了無油的;街友們還說吃麵包,這麼肥喔(笑)!很喜歡這種把愛分享出去的感覺,雖然是小小的一個動作,但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幫助的人。

每天都看到好多吐司,到後來有點無感了

第五天:烘焙實驗測試(二)

時光飛逝,今天是第一週單週班最後一天上課;課程上內容上一樣是做「烘焙實驗」,但和昨天測試原料比例不同,今天主要實驗的是「發酵程度」對麵包的影響、洗麵筋、利用「自訂吐司配方」製作符合自己喜歡口感的吐司。因為同組的組員請假,今天我是跟隔壁組的大哥們一起;大哥人也是很好,但畢竟少了前幾天的配合經驗,若以默契度來說,就沒有和小烘焙師妹妹來得好。

今天實驗結果意外的讓我發現完全沒有基本發酵的吐司,口感其實也很特別啊!(槓子頭嗎?);過度發酵的麵包,熱熱吃的口感還是不錯,但香氣就比標準版的吐司少了一些風味。對於洗麵筋的部分,我就沒有太多深刻體驗(本身就不太喜歡吃麵筋)。

不同粉類所洗出的麵筋
今天試驗的結果,測試不同發酵程度對麵包口感的影響

我們製作的是「多奶粉、多糖、多油、多水」(但量也只有比標準版稍微高一點點),下課前沒有時間試吃我們自製吐司,等到隔天早上才拿來當早餐吃,成品口感比第一天的標準版直接法白吐司口感多了淡淡的奶香味,且水分也稍微多一些,所以吃起來軟軟的,和中種法做出來的口感不相上下呢!

總結

雖然只有上一週的麵包課,但收穫非常多;穀研所理論與實務結合的課程設計,即便是像我一樣沒有經驗的烘焙新手,上課也不會有跟不上的困擾,非常推薦穀研所的課程,之後若有機會,還是會想再抽空來上其他的課程內容。

參考網站:穀研所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