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 東引 ▎ 海天一線,壯闊地質景觀、戰地歷史風情兼具之「東引島」

by 多多Do

東引」,位於馬祖東北,是馬祖四鄉中面積最小的;舊名「東湧」,取自船帆進入東引海域,湧浪便轉大,因此古人便以「湧」為此地命名。

在東引,處處可見營區、碉堡、崗哨,還有穿迷彩服的阿兵哥,是一個相當具有離島戰地風情的鄉鎮。

東引景點

中柱港

「台馬之星」入港之際,在船上清晰可見港口岩壁上刻著「中柱港」的大紅字,「中柱港」是出入東引島的主要門戶,也是連接東、西引的重要港口。

碼頭旁矗立的夢幻之魚的「條紋石鯛」塑像,極為醒目,也是東引島上重要地標之一。

東引島(東湧)燈塔

在民宿寄放行李後,我們騎乘跟民宿租來的摩托車,開始一天的東引行程。首站就直奔島上最東端的「東引島燈塔」。

太白天聲

東引島燈塔入口旁,有一處聳立於巍峨巨石上,寫著「太白天聲」的紅底白字牌坊,可以在此遠眺壯闊的汪洋,是東引當地視野極佳的觀景台。據說若在霧季前來,朦朧的雨霧將石頭半遮半掩,加上風聲、浪潮聲交錯,宛如置身太虛幻境。

站在「太白天聲」向西南方眺望,還可以看見東引島當地有名的「老鼠沙石林」。

💡 老鼠沙石林💡

東引島上有許多變化多端的海蝕地型,像是海蝕溝、海蝕柱等,其中又以外型酷似老鼠而得名的「老鼠沙」最負盛名。

註:在東引島上有三個地點可以眺望「老鼠沙石林」:「東湧燈塔」、「安東坑道」、「燕秀潮音」

擂鼓石

前往燈塔的步道入口不遠處,有一個「擂鼓石」,凸出於山壁間的花崗岩巨石,形狀就像一個圓形大鼓,是當地特殊的地質景觀。

東引(東湧)島燈塔

東引島燈塔」又稱為「東湧燈塔」,座落於東引島最東端世尾山的山腰。白色的燈塔聳立於懸崖峭壁上,輔以藍天大海,構成一幅美麗的圖畫,格外引人入勝。純白色的磚造塔身,洋溢著18世紀歐洲式建築風格,被當地居民譽為「東引別墅」。

烈女義坑

烈女義坑

烈女義坑」的地形險峻,山牆題字:「義膽千雲天,忠烈傳千古」。山牆中央有條步道,往下伸入海灣,就是「烈女義坑」。

沿著欄杆步道至觀景台,遠眺近乎垂直的天然海蝕崖,氣勢懾人。

💡 烈女義坑 💡  烈女義坑的民間傳說

相傳清末年間,閩海一帶島嶼時有海盜。一日,海盜劫掠東引,島上一漁民遭海盜殺害,漁民之妻逃至此一海蝕崖,後無退路,海盜欲強擄奸淫,漁民之妻頑抗不從,縱身躍下投崖殉節,後人感念其貞烈,因此取名為「烈女義坑」。

鎮海天王

烈女義坑的西側,是世尾山的登山步道,可以步行通往東引島燈塔。山腰的步道旁巨石,題字「鎮海天王」。有些遊客會從燈塔直接走步道下來,我們因為租機車遊島,所以沒能有機會走這條路線,而是從烈女義坑向上走步道至此。

烈女石

烈女義坑的西邊,公路叉路口旁一塊巨石,題字「烈女石」。相傳因一女子坐望夫歸而得名,這也是東引獨特的巨石景觀之一。

一線天

一線天」,位在東引島東側天王澳的左側岬角,為一處聳峭的海蝕溝地形,兩岩壁垂直相鄰至相接,上窄下寬,上接天、下通海,每當潮水灌入,底部海浪拍擊石塊,如萬馬奔騰之音,壯闊迴繞於岩壁間。

進入「一線天」後,沿路會先看到許多的標語;一旁高聳岩壁上題有「天縫聆濤」四個大字,絕妙說出這個景點的特色。

在兩座山崖之中築有坑道,並建有一座水泥橋相連,橋面距海面僅數十米,卻有百米以上之氣勢。

張將軍廟

燈塔路在紫澳的路旁下方,有一「張將軍廟」。

💡 張將軍廟 💡  張將軍廟的民間傳說

相傳西元1911年某日,東引林姓居民與友人清早時至柴澳仔撿海螺貝,林君發現浮屍,告知友人,友人乃揹負屍首上岸,置於一平坦大石上,翌日將其埋葬於今廟後下方處。

至西元1950年間,東湧燈塔主任陳高福因胃感不適,久病不癒,求助神明治病,經童乩治病後並告知乃因此屍之故,須建三進式廟宇供奉三舍人,以求平安,陳君乃建廟於今址,並予奉祀。

西元1983年間,三舍人附身於乩童林景齊身上,表明其為張將軍,於是同年原址重建,並更名「張將軍」。

朝山觀音

東引發電廠前路口附近,燈塔路的路旁標示「朝山觀音」觀景台,這裡也是到燈塔必經的道路,並遠眺東引最高山「恩愛山」;在東北面的山腳下,有一直立的巨石,如同一尊觀音面壁盤坐的直立的巨石,遊客可以在此稍微休息,並發揮「想像力」來找尋「觀音」。

安東坑道

安東坑道」,為一條鑿穿東引二重山的巨大戰備坑道,坑道總長約641米,建於西元1971年興建,並於2004年對外開放參觀。

從坑道口往下,要先經過450台階、長260米的陡坡。坑道內部全長約300米,長廊沿途共有八個孔道,每條都通往海邊。

遠眺印地安人頭、小狗頭

從坑道內豬舍舊址的洞口向外望,岩塊因不同外形而被命名為「印地安人頭」和「小狗頭」,值得一探(但說實在話,若沒有看告示牌的說明,真的很難一眼找出「印地安人頭」、「小狗頭」啊!)

PS: 特別幫大家標示出「印地安人頭」和「小狗頭」,你成功發現他們了嗎?

遠眺老鼠沙石林、獅子回眸

海崖邊坑道口昔日的機砲台,如今已搖身一變成為賞海、賞峽灣的最佳觀景平台。在這裡可看到「老鼠沙石林」和「獅子回眸」,若是在四月份黑尾鷗的生態季節前來,還可以在此觀察黑尾鷗。

燕秀潮音

燕秀潮音」,位在東引島的南側海岸,為一天然的濱海「風洞」,四面絕壁沒有開口,而是藉著谷底裂縫與大海相通,每日潮汐引發潮水灌進谷底,衝撞牆面引發聲響,故名「潮音」;而「燕秀」乃是當地方言「燕巢」之意

站在環谷步道的制高點觀景台,可以欣賞四周的海崖、海灣、海岬及海蝕洞等多種不同景觀,包括「老鼠沙石林」、「浣熊石」、「朝山龜石」,以及目前仍未開放的「北海坑道」,壯闊海景,只能用美不勝收來形容。

忠誠門

忠誠門」,位在中清路和中正路的路口,東引島南澳濱海的入口處。在中柱港未完成前,「忠誠門」一直是東引島的門戶,也是以前東引進出的必經之處。

城樓兩側,題有「崇法務實、勤勞儉樸」八個紅底白字的大字;城牆頂上,是名為「阿榮」的持槍阿兵哥雕像,非常具有過往的戰地氛圍。

海現龍闕

在東引北面的東側海濱、加油站旁的小徑下方,因位處迎風面,加上長年狂風夾帶巨浪沖擊,將此處的花崗岩地質沖刷成各種海蝕地形,短短數公里海岸線可見各式海蝕門、海蝕柱、海蝕溝、海蝕洞。

而「海現龍闕」,是一條寬度逾丈的缺縫,以及一道造型奇特的海蝕門地形。據說在冬天時,此處巨浪滔天,岩石在浪濤中若隱若現,有如蛟龍翻騰嬉戲一般,因而得名「海現龍闕」。

✏️  科普時間- 海蝕景觀

  • 海蝕洞」:「海蝕洞」的形成,是由於突出海中的岬角被海水沿著破碎的節理或岩層中較軟的部分,日積月累地侵蝕,崖壁被掏挖而成。
  • 海蝕門」:若侵蝕作用繼續進行,海蝕洞被侵蝕穿透,則會形成「海蝕門」。
  • 海蝕柱」:若海蝕門的門頂無法支撐而坍塌,或岬角的中段被侵蝕崩落,使前端岩塊與陸地分開,便形成孤立在海中的岩柱,就是「海蝕柱」。

中柱島、感恩亭

西元1975年,利用建造中柱港的爆破碎石,填建了中柱橋長堤,先築起介石橋(後改名為中柱橋)連接東引與中柱。而後,於西元1989年再完成連往西引的道路,將東、西引連接起來。

中柱島上的「感恩亭」,為觀賞東、西引島360度的至高點,景緻極佳。內有蔣經國先生塑像巍然面南端坐在亭內,「親切自然,奉獻犧牲」代表其一生付出的精神,是東引的主要地標之一。可惜我們造訪之時,感恩亭正在整修,無法一睹經國先生的雕像,但卻依然可以感受到雕像的雄偉壯闊。

人定勝天

走過中柱堤道,進入「西引島」,岩壁上「事在人為,人定勝天」八個紅色的大字,這是為了紀念中柱港工程完工所留下來的口號。

靜伏鱷魚

在西引清水澳西岸,有一塊形狀奇特的陸地,遠看狀似一尾巨大的鱷魚,栩栩如生,當地人稱之為「鱷魚島」,又稱「靜伏鱷魚」。

三山據點

三山據點」,在靜伏鱷魚的最左端,是鎮守東引西部海域的重要據點。早年因軍事需要,將最東邊東引島燈塔所在位置的世尾山命名為「1號高地」,由東向西數到西引島的最西邊高地為「33號高地」,是東引防區位置最西的據點,由於錯誤刻石,現又稱作「三山據點」。

后澳、羅漢坪

西引「后澳」的海蝕地形相當豐富,有海蝕洞、海蝕門與海蝕柱等,是觀賞海蝕地形的最佳去處之一。

羅漢坪」位在西引島的西北角,這裡兼具平坦礁石、海蝕溝及海蝕柱地形,從海上向礁石群遠眺,能欣賞到林立的海蝕柱,外觀有如「十八羅漢」排列。

國之北疆

其實,真正的台灣最北端極點,位在羅漢坪岬角外海中(后澳上方約600公尺處)的小礁石,這座礁石又稱為「北固礁」(座標位置”N26°22’58.8 E120°28’34.0″)。

景觀平台上的石碑「國之北疆」,以及地面上記錄著「北固礁」經緯度的十字形圖形。

東引美食

小結

抵達「東引」僅能靠搭船的交通方式,相對較為不便,也使得造訪東引的遊客,和其他馬祖小島相比來得少、自然景觀也相當豐富。非常推薦喜歡自然景觀的朋友,來東引走走、看看,透過這裡的自然美景,必然能好好放鬆平日緊繃的身、心、靈。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Comment